十四、豆子投出来的真民主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的民主选举最早可以追溯到苏维埃政权时期,但是,大规模的民主选举运动开展得最生动、最鲜活、最朴素、最感人的还是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投豆选举”便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其第二章《选举资格》第四条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周岁的无论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例对选举的比例、程序等都做出了规定。

选举必然要涉及投票,陕甘宁边区基本属于乡村,多数选民没有文化,很多甚至不识字。因此,乡村选举采取的措施是,在每位候选人的背后放一个碗,选举人往碗里投放黄豆,得豆多者当选,所以叫投豆选举法。

最初的程序是由候选人坐在晒场上,参选人背后摆一个碗(罐),因事不能到会的候选人仍然给他们空出位子,位子后摆上碗,每只碗上都贴着候选人的名字,选民每人按应选出的人数发豆子数粒,于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选的那个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监选人向大家说明每一只碗所代表的候选人,一般说起来,不识字的老百姓总是特别留意于记忆的,在这件他们看来很郑重的事情上,更是不至于弄错。

后来发现,这种方法还有很多缺点,就是当每个选民投豆子时,到会的人都可以看得见,实际上成了记名投票,容易得罪人。于是在实践中便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方法。

一种是,投豆的时候,选民穿长袖子衣服从每个碗边都划过去,旁边围观的人看不清楚到底投了谁的豆,这样既参加了选举,别人又不知道投了谁的票,庄稼汉的智慧解决了不识字的技术难题。

另一种是,把碗统统放到另外一个房子里,除监选人在选民万一记不清楚时从旁帮助说明外,其余的一概不准在场。但这种方法仍有缺点,因为碗是仰着放的,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多,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少,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后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地失去了自主性。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用纸把每一个碗都盖起来,而让投票者从碗边上把豆子投进去。

还有一种是,在候选人数不多的时候,依候选人的多少,发给选民几颗颜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颗代表张;黄豆一颗代表李;玉米一颗代表赵等,另外每个选民再发给小纸一张,如果想选谁,就把代表谁的豆子用纸包上,放在碗里,同时包几颗者作废。

当时流传《乡选歌》是这样说的:“男女都到来,会议开热闹,检讨工作真不少,全要转变好,边区要发展,选举要广泛,选举好人把事办,生活能改善。”还有民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主的权利。就连美国记者斯特朗都这样称赞道:“千百万中国人民用投豆入碗的办法来进行政治上的选择,这些人如果是在欧美制度下,他们就根本不能参加选举。”

感言:豆子虽小,折射民意,“豆选”虽拙,反映的是人心向背。当时的延安之所以被赞为“民主中国的雏形”“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是真正意义的民选政府,挖掘群众智慧,赋予群众权利,为群众谋取利益,这样的政党焉有不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