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要革命旧址

毛泽东延安落脚第一站——凤凰山革命旧址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进驻延安。凤凰山麓下的居民李建堂、吴宏恩等主动腾出房窑供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滕代远、萧劲光等中央领导人居住。红军总参谋部、作战研究室、中央机关部门亦驻此。

中共中央在这里住了1年零10个月。其间,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清算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制定了坚持持久抗战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和政治基础。

毛泽东在此,起草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16篇重要文章,还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印度医疗队柯棣华等人。

1938年11月20日,由于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旧城毁坏严重。中共中央领导人遂连夜迁往城北杨家岭。

延安的“中南海”——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处,中共中央1938年11月20日至1943年初,居住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在这里住了四年之久。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治研究室、农村工委、职工工委、财委、妇女工委、青年工委等中央机关和部门则一直住到1947年3月18日中央撤出延安为止。因此,有人称之为延安的“中南海”。

其间,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六届七中全会、党的七大三次重要会议,从组织上正式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袖地位。特别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并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大”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党中央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重要著作。1946年8月,在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五大书记”的办公地——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1940年杨家岭开展基建工作,加之日寇飞机轰炸等原因,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这里。这里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旧居。

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其间,写了《组织起来》《学习与时局》《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重要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飞往重庆。

红色武装的“大脑”——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在延安城的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司令部(后为解放军总部)都驻在这里,可谓是红色武装“大脑”所在地。

当年这里的军委机关有秘书厅(后改为办公厅)、作战部、高参室、外事组、作战研究室、资料室、总务处、通讯处等,总部机关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

朱德同志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一直住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撤离延安前,也曾在这里住过。其间,毛泽东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

党中央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为战胜其“重点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

这里的军委会议室,只有两间房那么大,主要是参谋人员用来将所得到的国内外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的地方。1946年3月4日,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参观了这里,他看了后觉得不可思议,就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

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祥地——军委三局旧址

军委三局旧址位于宝塔区枣园镇延店子村和裴庄村。是党中央、中央军委负责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领导机关。

中央军委三局1937年1月起驻延安城内,1938年11月后,迁至延店子村,王诤任局长,王子纲、刘寅等先后任业务处处长。业务处下设四个科。军委三局在此还创办了八路军通信材料厂,并继续开办了通信学校,先后培养了17批学员。军委三局在此期间还于1940年起筹建了新华广播电台,并于当年12月30日正式播音。1945年9月,迁驻裴庄村,1947年3月,随军委总部撤离延安。延店子村现保存有9孔石窑洞和调研间、动力间、机房遗址及部分土窑洞,并有军委三局烈士陵园一座。裴庄村现保存有12孔石窑洞。

新中国成立后,三局成立军委通信部(即总参通信部、现总参信息化部前身,王诤为部长)。同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组建了政务院邮电管理部门,为新中国电信、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军委三局还为我国电子工业、气象事业、广播事业、新闻电讯等领域的发展,培育了人才,奠定了事业的基础。

为了纪念军委三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为中央运筹帷幄、前线指挥作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原总参通信部联合在裴庄村修建了纪念馆,通过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全面、系统地再现各个历史时期通信官兵的奋斗历程。201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明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十多万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一度,我们曾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没有纸,没有油,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指战员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高唱“一把老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英勇的三五九旅指战员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出了片片肥田。经过四年的耕耘,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握枪杆子的双手和辛勤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新中国政权的雏形——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市南关,城内市场沟以北,南洼村以南的凤凰山脚下。1938年,边区政府在此先后建有石窑洞50余孔,平房100余间。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甘肃南梁成立,习仲勋任主席。1935年11月,原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成立了陕甘省和陕北省,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中央将陕甘宁根据地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边区合并,陕甘宁边区辖16个分区,114个县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余万。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是一个双重性质的政府,它既受国民政府的管辖,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边区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是名副其实的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的试验区。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中共中央最早的规格烈士寝地——“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延安市区北7公里的李家洼。陵园背枕青山,松柏环绕,面对延河,奔流不息,整个陵园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1946年4月8日,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等乘坐美式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目,迷失方向,飞机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陵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具有中国陵园的建筑特色。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墓园。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山坡上,塔高19.46米,代表1946年,塔身后部呈四层阶梯式,塔下有八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另外,在陵园内,除了安葬“四八”烈士外,还安葬着我国著名音乐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张思德等知名人士。

“四八”烈士陵园曾三次搬迁。最初建在延安飞机场北侧的山麓,1947年3月国民党进犯延安后,全面破坏,1948年延安光复后,重新整修。1957年春,在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北侧重建。1970年搬迁至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