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久灿烂的历史

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这里,黄帝完成了他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的宏图大业;在这里,大禹治水十三载,使百姓免于水患,造福子孙万代;在这里,匈奴的铁弗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这里,秦朝的蒙恬、汉朝的李广、宋朝的范仲淹等都曾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在这里,谢子长、刘志丹等土生土长的共产党人,建成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央红军有了落脚生息之地;在这里,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创造了中国历史进程新的伟大事业。

远古时期(4000—6000年前):原始先民在这里过着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定居生活,华夏始祖黄帝经五十二战而诚服天下,统一了黄河流域。

夏商周时期(前2100—前771):延安由猃狁族占据,夏商周时代,各朝还没有能力对延安进行有效管治,也没有建制,属于化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关中地区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盛,最终统一于秦国版图之下的延安,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

秦汉时期(前221—220):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军民修筑西起甘肃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吴起县境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曹魏政权被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取代,延安变成汉匈杂居区,文化得到繁荣发展,《木兰辞》等民歌脍炙人口。

隋唐时期(581—907):杨坚建立隋朝,撤销州制设延安郡。唐朝“安史之乱”后,延安成为后梁、后唐、后晋争夺混战的疆场,社会动荡不安。

宋金元时期(960—1368):范仲淹知任延州,成就卓著。元朝已对延安石油进行开采,早于西方两百多年。元朝笃信佛,延安寺院得以发展。

明清时期(1356—1911):明朝时设延安府,米脂县人李自成灭明后,清朝统治者挑唆回汉自相残杀,南泥湾等繁华大镇又变得荒无人烟。

民国时期(1912—1935):新思想在延安传播,谢子长、刘志丹组建了红二十六军,后与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创建陕甘根据地。

延安时期(1935—1948):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选择了延安,开启长达13年的红色岁月,指挥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了胜利。

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97年成立延安市,辖1区12县,面积3.7万平方公里。石油、煤炭、旅游等为延安今天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杰出人物

西魏大将军司马——【周惠达】(?—544)北周、西魏大臣。字怀文。延安延川县文安驿人。初为幕僚,后归顺文帝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在征伐东魏的战争中,他在后方悉理政务,营造兵器,储屯粮草,济军国之务,擢升为安东将军,拜太子少傅、中书令。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右仆射和吏部尚书,并主持修改典章旧制,删繁就简,增添新规。性谦逊,位显不居功,唯才是举,尤以举荐治国奇才苏绰传为美谈。授仪同三司。卒于大统十年(544),隋开皇年间,隋文帝追封其为萧国公。

宋代监察御史——【杨偕】生卒年待考。北宋官员。字次公。延安黄陵县人。幼时在终南山学习,后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和殿中侍御史,针对朝廷用人不当的问题,多次向仁宗上谏,得到采纳。后因触怒权贵,被贬为杭州知府,依然勤政爱民,直言进谏,被召回京。告老还乡时皇帝亲自召见赐宴。卒后皇帝读其遗文《兵论》叹为高文,特追封为兵部侍郎。著有兵书15卷、文集10卷,现已失传。

宋代抗金名将——【刘光世】(1086—1142)宋代将领。字平叔。延安志丹县人。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时,他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又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他一贯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死后赠封太师,追封鄜王。

宋代民族英雄——【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市人(一说绥德人)。两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做出重大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为义郡王。

南宋柑橘种植专家——【韩产直】(1131—?)南宋官员、柑橘学家。字子温。延安人。韩世忠长子。绍兴进士。历任多种军政官职,以光禄大夫致仕。淳熙五年(1178)撰成《橘录》(初名《永嘉橘录》)。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记叙浙江温州所产柑橘27个品种的性状;下卷论述土宜、栽培、橘园管理、防治病虫害、采摘、贮藏、加工等。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柑橘的专著。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脾胃派”医学创始人——【李杲】金元时名医。字明子,号东垣。延安黄陵县阿党乡阿村人。出生于当地豪富之家,幼年酷爱医药,捐资千金从学于易州名医张元素。以治脾胃见长,时称神医。有济民之心,不媚权贵,达官豪富者非危急之疾,不敢往谒。晚年潜心著述。著有《脾胃论》三卷、《内外伤辩惑论》三卷、《兰室秘藏》三卷。在医疗实践和治学立论方面联系实际,不拘于成方,不泥于古法,在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方面都有所发明创造。《脾胃论》是其主要著作之一,流传至今。因发明“内伤”一证,后世称他为“补土(脾胃)派”的创始人。晚年归故乡整理著作成集,名为《东垣十书》。

养民生息的明代官员——【刘璋】生卒年待考。字尚德,号北桥。延安黄陵县人。明正德五年(1510)举人,任南和县令。率民兴修水利,引水灌田。主持丈量田亩,使田地和赋税相符,深得民心。朝廷在全国诸府推广这一举措,缓解了社会矛盾。后升任霸州知府。霸州九河故道,每岁十雨九涝,田多淹没,民无生计而被迫抢劫偷盗,他上任后禁奢华,抑竞比,平等徭役,薄民赋税,演武练兵,严肃法治,养民生息。四年后水不为灾,社会安定。晚年还乡后,倡议引沮水灌溉县东旱田,民众受益。

明代兵部尚书——【赵彦】(?—1621)延安人。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多次巡边出征,战功显赫。为人沉敏有智略,临大事不乱。一生戎马,多在边地谋事,巡抚山东,出使广东,屯兵粤东。留有《筹边略》等著述。他关心家乡教育,出资在延安北关瑞艺园兴建“赵公书院”,附建有义学坊、然利楼、会经堂,建筑规模宏大,对地方开化风气颇有影响。病故后葬于故里。

明代兵部尚书——【杨兆】生卒年待考。延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至工部、兵部尚书。重视教育,在家乡创办“杨公书院”,鼓励科举,开化民风。

明末建立大西政权的农民领袖——【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与李自成齐名,曾建立大西政权。少时贫困,曾当过捕快、边兵,因被人陷害革役。明崇祯三年(1630),率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又被人称为“黄虎”。崇祯八年(1635),与高迎祥共举东征,破凤阳,焚明皇陵,转战豫、陕、鄂、皖各地。崇祯十六年(1643),取武昌,称大西王。崇祯十七年(1644)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西王,即帝位,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马进忠】(?—1659)字葵宇,别号“混十万”,陕西延安人。最初参加农民起义军。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起义军之一。后转战豫陕。崇祯十一年(1638),攻潼关,战败。不久,在镇平关又为明将左良玉所败,遂降明。弘光元年(1645),左良玉子左梦庚率军降清,他不从,仍归南明,在湖南境内屡破清军。后与张献忠旧部联合抗清,随李定国收复桂林、长沙、岳州等地,屡立战功。1658年,驻防贵州。次年,清军入黔,他战败退往云南,未几病死。

敢于弹劾魏忠贤的明代廉吏——【薛文周】(1589—1643)字道映,号晴岚。延安子长县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进士。在山东潍县任知县的五年间,勤政廉洁,体察民情,政绩突出,升任朝廷吏科给事中。当时朝廷政治腐败,他不阿谀奉承,冒死上谏,弹劾魏忠贤,名震朝野。

明未苗汉民族和解功臣——【马茂才】生卒年待考。明代官员。字晴江。延安安塞县马家沟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湖广副兵备道、礼部郎中、西蜀参议等职。敢于直言上疏,为民请命。崇祯元年(1628)陕西赤地千里,终岁无雨,饿殍枕藉,哀鸿遍野。他奉命入陕调查,故里安塞人吃人的惨景使他触目惊心,于是将沿途亲见之惨景据实写成《备陈灾变疏》上奏崇祯皇帝。曾治理川、滇少数民族地区,平息苗汉纷争,不肆杀戮。允许少数民族头人世袭继职。开垦荒田,立驿通道,苗汉相安生息,兄弟民族莫不称颂其德。

李自成之前任闯王——【高迎祥】(?—163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又名如岳。延安安塞县人。崇祯元年(1628)在安塞聚众起义。初转战延庆府,入据黄龙山,后又与王嘉胤、王自用联合东渡入晋,攻战河曲。崇祯四年(1631)六月王嘉胤遇难,众推王自用为首,联合陕晋各路义军结成36营。高迎祥为领袖之一,称闯王。李自成及侄李过投其部下,张献忠等也东渡会师。崇祯八年(1635)五月,各路义军相继入陕会师,合兵20万,由闯王统一调度。翌年七月,出南山,挥师直取西安,军至黑水峪,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高迎祥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义。后李自成代之。

清代著名女诗人——【李娓娓】生卒年待考。字心兰。延安延川县马家河乡李家塬村人。生于道光年间,出身书香之家。自幼聪慧过人,知书达理,才思敏捷,工于诗词,诗笔清丽风雅,又不失雄厚刚健,在诗社每每夺魁。后因丈夫中年去世,遗二子皆幼,家境趋凄凉。同治六年(1867)战乱灾荒,携子流亡省会西安,靠笔墨维持生计,备尝艰辛。晚年两子先逝,极端悲痛中抑郁而终,终年80岁。遗有诗稿《咏月轩吟草》《幽香馆存稿》《绿窗词草》等。1986年延川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李娓娓诗词专辑》面世。

唐代状元——【李郃】生卒年月不详。字之玄。延川县人。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科状元及第。《前定录》载本科状元为李郃。清代徐松著《登科记考》卷二十二卷载“大和元年,进士三十三人:李郃状元”。本人仕途不顺,因在诏举考试中得罪权势更大的官宦,无人敢重用他。后官至贺州刺史,余事不详。

“延安国医研究会”创始人——【毕光斗】(1879—1970)延安人。清末秀才,青年时以教书、开黄酒作坊为业,30岁始修中医,对张仲景《伤寒论》研究最深。其诊断透彻,下药准确,重医德,从不计较诊费。中共中央在延安期间,曾为张浩、林彪、续范亭等诸多领导人看病。曾荣获“边区模范医生”的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940年6月,他倡议成立了延安第一个中医研究组织“延安国医研究会”,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后在延安卫生所工作,认真传授医术,培养人才。“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医案和论著俱焚。

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谢子长】(1897—1935)名德元,字子长。子长县(旧称安定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安定县民团团总,秘密创建党的组织,创办农民协会。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三次起义,打响了陕北和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1931年冬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带领部队强攻清涧河口时,胸部中弹,带伤指挥,直至胜利。后伤势恶化,次年2月21日去世,时年38岁。同年,为纪念他,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毛泽东1939年亲自为其撰写《谢子长烈士事略》,两次亲笔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被群众称为“谢青天”。

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刘志丹】(1903—1936)名景贵,字子丹(后改为志丹)。志丹县(旧称保安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2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初,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并领导渭华起义。1936年,同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占山西中阳县时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获悉了刘志丹队伍的消息才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使陕北最早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毛泽东为志丹陵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立者——【马锡五】(1899—1962)延安志丹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国民经济部长、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甘宁边区庆环专区专员、陇东专区专员、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所创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受到群众拥护,并曾在各解放区推广。边区政府总结其三个要点:一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证据,不轻信言状;二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对一般民事案件进行调解,把判决和调解结合起来;三是审判不搞“坐堂式”,采取“座谈式”,诉讼手续简便易行,方便群众。1946年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兼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著名文学巨匠——【路遥】(1949—1992)原名王维国。出生于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7岁过继给延安延川县郭家沟村伯父抚养。1973年就读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喜爱诗歌并勤奋写作,曾与他人合作出版《延安诗集》。毕业后在《延河》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并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发表一些短篇、中篇小说,其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首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当代》优秀作品奖。1982年在《收获》上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由其改编为剧本拍成电影上映,又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他深入陕北高原体验生活,倾心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3年获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95年骨灰安葬于延安大学校园后的文汇山,建有路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