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陈菊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辉煌厚重的十三年,不但为新中国奠基,更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孕育了取之不竭的营养之源——延安精神。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回望延安,流逝的是时光岁月,留下的是精神财富。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发展依靠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发力,那么在物质财富极其匮乏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靠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化。其能否如延安精神成就共产党在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提供强大的现实精神动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是当今研究和弘扬延安精神追求的价值所在。
现在比较认同的对延安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精辟概括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层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理性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伦理价值层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践意志层面)。如果从系统的角度解读“延安精神”,它是远大理想追求和现实价值取向、科学理论确立和实践探索成功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有着明晰的层次和结构,每一层次都有着可待独立挖掘的潜力和价值,对于今天更科学、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如下启示。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明晰政治方向。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价值观人人都有,它属于意识范畴,是自发形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朴素的价值观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并不完全一致,并且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任何政党和国家都必然提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现实性的价值要求,又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既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观的体现,又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具有理论性、系统性,更具有导向性、引领性、教化性,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抓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对政党来讲提炼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明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任务,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制度属性,“核心”则既显示其重要又是共识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体现鲜明的政治方向,这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其所起作用亦如延安精神的第一个层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硬实力大大增强。但是与之相伴的思想意识多元、观念迷惑重重、价值标准模糊等现象大量存在,实质是不同价值观的较量。如何建设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增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信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精神支柱,更是行动向导。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历史教训证明一旦方向迷失国家前进必然要走弯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内涵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目标的选择,必然内涵着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理想追求,即“两个百年一个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正是这一目标理想的具体阐释。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将引领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贴近需要。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价值主体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不同且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适应这个变化就是在适应着需要,这其中有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反映和满足这些需要就是从实际出发。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当时延安最急迫的现实需要,为了不受制于国民党的封锁,减轻延安百姓的负担,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共产党的干部和军队正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需要下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且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但让延安缓解了生存压力,更拉近了延安百姓与共产党的情感距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永恒内容。今天的中国现实需要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涵盖全部,正因如此为了更准确、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当下中国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的层次,找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提出了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实也是当下中国不同层面的现实需要,即国家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唯有做到从国家、社会、个人需要出发,具有贴近性、能够接地气、容易对象化,才能被人们认同、接受,才能对改变现状起到真正指导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国家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这里说的社会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里说的个人需要是绝大多数社会个体的需要。其共性在于都是现实而迫切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当下面临的缺失或不足。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逐层践行。古人云:“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理论能否联系实际,进而指导实践,找准对接点至关重要,对接不上理论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也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根本价值。从理论上的逻辑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是按照国家、社会、个人的逻辑顺序确立的,后一层面必须以前一个层面为遵循。但是从践行中的逻辑关系来看,一定是个人、社会、国家的逻辑顺序实践的,因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是要承载并体现于个体上。习近平亦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于区分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区分个体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做到贴近性,按照行业、职业、群体找准切入点,落脚于人们利益的关切点,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抽象文字的解读和高大上的宣教。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重在从个人层面的倡导来引导和要求公民践行,由个体到群体,由微观到宏观,这不仅是基础和源头的工作,更是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的规律。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着力点,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细化为公民日常的工作,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行为准则甚至是法律规则才具备可操作性和约束性,才会在日常践行中逐步养成奉行的自觉性。如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强化道德实践主体意识,自觉提高道德修养,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个体才会成为一名有基本价值水准的公民,其所构成的社会集体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才会有个体基础和道德文化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有可能建立起来。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不但能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还能实现社会成员的良性互动和自我调节,进而激发出社会成员的活力。如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就会融合个体、社会、国家的力量,成为不同层面共同追求并努力实现的共同目标。
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重视培育。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是对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但是难在相同的实际生活并不反映出相同的内容,而且会出现偏离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错误的反映。这就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念培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的正确观念是需要通过灌输、教育、引导使其认知,进而认可认同,并成为自觉的言行规范。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培育难以直接感知,但是其在党的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成好风气的源头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工作提出的总要求是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但是个人朴素多元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趋同不是一个自发的转化过程,要经过知晓、认同进而达到知行统一等不同环节的转换。知晓是前提,认同是基础,自觉践行是目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知晓上做工作。除了面上的广泛宣传,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外,重要的是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成长历程关联起来,从个体的启蒙时期抓起,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多位一体育人平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培育网络。融入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三观”的引领。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不同层面的道德建设的切入点上,从细节抓起,从小处做起。同时党员干部要率先见诸行动、做出表率、示范带头,这是重要的导向引领和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其次要在认同上下功夫。观念的东西,使其知晓并不难,最难在于认同,也就是内化于心。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决定的,更是当今人们思想多元化、价值标准趋利化、认识模糊化的迫切需要,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其实就是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而且会是长期的、艰巨的。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多元社会思潮分析中强化正面引导,在尊重观念差异中形成思想共识,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最后在践行上定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完全靠自觉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保证其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产生效果,在自觉践行的基础上还应该完善各种规则约束促使人们去践行,强化规制实施的力度,以法律和制度作为人们判断是非对错的共同标准。鼓励正确行为,褒奖善行义举,谴责错误行为,对那些故意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言行必须予以惩戒,这也是营造氛围、形成良好社会公共秩序的关键环节。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规范个体言行,更是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