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张运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核心中的核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准确而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曾经承载着中国革命十三年“脱胎换骨”“转败为胜”的历史,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精神正是在这里孕育、形成并打磨得铮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延安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实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折射着当今时代最耀眼的光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既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面临着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是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当时中国最具有价值的阶段性目标。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成为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示范区”,如下几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始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形态。
一是推行民主,找到“新路”。为了让边区军民感受民主制度的魅力,增强建设新中国的信心,毛泽东十分注重党内决策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1940年1月,他写下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同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1937年5月22日,边区政府就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制度。从1937年至1946年,陕甘宁边区一共进行了三次大的民主选举,并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实现了最广泛的民主。1946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问延安后,对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印象极为深刻,她在书中写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发现人们对他们的选举赞不绝口”,“千百万中国人民用投豆入碗的办法来进行政治上的选择。”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笑着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二是不搞“特殊”,倡导和谐。在延安,从中央领导到一般战士,从地方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艰苦朴素,同甘共苦成为当时延安军民的普遍遵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延安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年到处能够听到战士们的歌声,能看到人们欢乐的笑脸。
三是传播文化,倡导文明。陕北地方偏僻,文化落后,物质资料匮乏,老百姓祖祖辈辈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时时告诫部队中有文化的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宣传科学文化、扫盲识字,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36到1938年,中央先后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等,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同时,为了发挥文艺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毛泽东发表演讲并为鲁艺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在之后的几年间,鲁艺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的文化代表了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的方向,那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人或事物认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排序,是价值观中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种价值取向就已经散见在延安轶事之中。
享受自由,保障平等。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指出:边区人民,只要在抗日原则下,都有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不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知识分子、妇女、儿童以及宗教团体、自由职业者的团体,都有这种自由。同时,中央在1941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6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用制度保障了这种自由和平等。梁漱溟是一位著名学者,1938年和1946年曾两次访问延安。他在所写文章中对延安人际关系的平等、融洽倍加赞赏:“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的一种风气。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而忘却!人与人之间情趣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
公正执法,严明党纪。延安时期之所以政治清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法纪严明。1937年10月,曾经参加过长征、26岁的抗大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爱情纠葛枪杀了女学员刘茜。审讯时,黄亮出浑身伤疤,请求法庭免于一死,准其戴罪立功,战死疆场。毛泽东接到报告,给审判长雷经天复信:黄克功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他“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共产党和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严格的纪律。”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当年访问延安后曾这样由衷赞叹:“边区司法充满了平等和正义的精神!”
反思“挨骂”,纠错立改。1941年6月,边区政府召开各县县长联席会,讨论公粮征收工作。突然天气骤变,一个炸雷击中礼堂梁柱,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身亡。消息传开,有位老乡借机发泄说,老天爷不长眼,咋不把毛泽东打死?边区保安部门要严肃追查,公开处理。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立即进行制止。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点儿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的对立面。对清涧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要边区政府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免,该减的减,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雷击”事件使毛泽东反思“挨骂”,不仅没有问罪老百姓,反而纠错立改,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党和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价值原则是做人的底线,是人们心中最珍贵、最不可撼动的道德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倡导。当年延安人对这种价值原则的恪守堪为楷模。一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本斯诺的《西行漫记》,一张飞落手边号召“全民抗战,救亡图存”的传单,一场《放下你的鞭子》的街头短剧,就足以点燃青年们的爱国热情,使之放弃一切,慷慨赴难。
“爱国”无价,奔赴圣地。延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但从没有阻挡一批批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他们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家资巨万的豪门闺秀卓琳、康岱莎扔下珠光宝气的首饰,告别泪流不止的父母和家里为她们设计的“锦绣前程”,跋山涉水横穿半个中国,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南洋富商之女廖冰,身穿裘皮大衣和旗袍,带着几大箱子爱国华侨捐献的珠宝首饰和银圆,远涉重洋一路北上。抵达延安以后,她“裸捐”了全部财产,穿上草鞋套上军装跨入了战斗的行列。许多进步青年从北平、从上海、从敌占区、从海外来到延安,除了一路风险,需要走一年多的时间,有的青年在路途日记中写道:“割掉皮肉还有心,打碎骨头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艰苦奋斗,共渡难关。1939年,毛泽东谈到我们越冬晚上没有被子,战士们办公没有纸张,没有鞋,困难真是大极了。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尖锐地指出:在困难面前,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由此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就连毛泽东也就近种了一块菜地。边区军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困难。由延安精神生发出一连串原生态的精神产品:“骆驼精神”是延安时期人们背负前行最生动的写照;抗大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为理想奋斗“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一个“丰衣足食”的神话;张思德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白求恩精神彰显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劳模精神表达的则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公仆情怀。这些精神,成为延安精神链中熠熠闪光的宝石。
全心为民,拥军支前。“诚信、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准则。在当年的延安,“诚信”集中地表现为军政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整个社会风气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甘为民仆耻为官”。1945年,毛泽东曾为枣园村64位65岁以上老人祝寿,亲自为他们夹菜敬酒,每人赠送一块肥皂、一条毛巾。周恩来亲自安排为他们放映电影《列宁在十月》。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参加过长征,打仗像“小老虎”,为毛泽东当过警卫员。大生产运动,他自告奋勇组织一个50人的生产救护队去安塞县深山沟开荒种地。天气冷,他又去和战友烧木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因炭窑坍塌而牺牲。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延安县的“诚信政府”也是有口皆碑的。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表扬了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就是廉洁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中央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深地感动着淳朴善良的延安人民,每到春节,给毛泽东和中央首长拜年成了周围老百姓必不可少的一件喜事。1943年春节,新市场、桥儿沟、杨家岭、枣园等地的群众,组织了十几个秧歌队,抬着各种年货,敲锣打鼓,到枣园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拜年。秧歌队整整演了3个多小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延安县,这个只有200万人口、20多万劳力的地方,1947年到1948年,就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军,一万多名参加游击队。在生产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老百姓节衣缩食,为部队提供公粮56.8万石(每石300斤),军鞋30万双,到1949年的两年零五个月中,支前民工200多万人次,担架6.7万副,牲口250万头次,缴送的公草,仅1948年的粗略统计,就有3223万斤。难怪彭德怀感慨道:边区的劳动人民,是我看到的政治上最有觉悟,对革命最有认识的人民!
在历史的长河中,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汇聚而成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的根、中华民族的魂。它纯洁、灵动、清澈、净朗,如同一汪潭水潺潺流淌,汩汩作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互相衔接又一脉相承,它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使其流量更大,质感更明,是我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力量之源。这个“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魂;这个“气”,就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之气;这个“基”,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之基;这个“本”,就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之本。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之魂。它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升起在延安上空照亮着中国大地,曾感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步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的心。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我们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历史阶段虽然变了,但理想信念没有变也不能变。共产主义一直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精神旗帜,我们当然要坚守这个“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要倍加珍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常补精神之“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最有价值的目标。
第二,坚持思想路线,需要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我党一贯秉持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6年来创造了世界奇迹,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还排在80多位,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还不强,主导世界的话语权还很少。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倍加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用延安精神“激活”各方力量,用改革的勇气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在建国100周年时,“中国梦”一定能梦圆中国。
第三,巩固执政地位,需要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毋庸置疑,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理想信仰危机、宗旨意识淡漠、价值观念扭曲、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每一个人点亮了一盏心灵的灯,延安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作为共产党人既要践行核心价值观,更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去重温延安精神以增强使命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改革的“红利”惠及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实现百年梦想,需要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跨越极其重要的“第二步”,对建国100周年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又起到“助跑”的关键作用。当年,没有延安精神的力量支撑,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缺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梦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延安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骨子里面“自强不息”精神的外化。时至今天,延安精神横跨时空,依然成为我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