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陈同钢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精彩、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我们党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一路走来,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在迎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准备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党的一整套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宗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代表着党的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反映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实践,包含着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伟大情怀。延安精神早已不是单指延安时期的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新的词汇,一种符号,代表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一种特定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独创并为中国共产党所独享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那么,延安精神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正是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习近平还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可以说,延安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

我们正处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价值观同时存在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使其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必然有一种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则应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性、普遍性和民族性的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崇高精神的体现。按照十八大精神,现阶段能够反映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国家层面上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上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深刻的论述,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代表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核心价值,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时代意义与丰富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性的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孕育延安精神的精髓。这种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党的理论科学性、自身的先进性之中,建立在党所领导事业的伟大性的基础之上,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教训中走出来的,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走出来的。为此,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从而奠定了我国特有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组织形式,相继建立和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我国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起点。目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们国家从上到下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与资本主义国家推崇的自由资本主义、许多国家推行的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相比,有其更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号召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的必经之路,从而树立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美好家园的理想信念。

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的体现。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是发扬延安精神的灵魂。这种思想是建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中,建立在代表时代最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基础之上,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延安时期,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有识之士、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他们怀抱着追求自由、平等的一腔热情,立志抗日救国、振兴中华。党在延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推行“三三制”,群众直接参与民主选举和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干群同劳动、同甘苦,领袖与人民平等往来。新时期,党的队伍又聚聚了一批中华民族中最优秀的先进分子。党的成员的先进性来源于党的理论科学性,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学习、勇于自省,当认识不符合实际时,及时调整观念,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夯实“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律根基,从制度上和法律上维护了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正是建立公正法治社会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的高度凝聚。

艰苦奋斗,爱国爱民是延安精神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性的体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产生延安精神的根基。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军民一家的亲民爱民意识之中,建立在执政为民群众路线的作风得到发扬光大的基础之上。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爱国必须是以爱民为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提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那时的党群之间、军民之间、干群之间达到了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地步。应当说,党在艰苦时期打下的群众基础是非常深厚的。执政以后,我们党号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国强民富”。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腐败和任人唯亲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党和国家几届领导人坚持反腐倡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大了打击惩治腐败的力度,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刹了奢靡之风,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初步解决了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和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一系列问题。这种用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用党的纪律和法规约束党员,用延安精神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党员,体现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建党、建国思想。经过改革开放实践所获得的巨大经济变革,人民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社会氛围宽松,摆在公民面前的机遇成倍增加,也创造了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氛围。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还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延安精神,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和延安精神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引领”来实现。这个“引领”不同于过去说的“统帅”,更不同于“专政”,也不是单一的“占领”,而是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由于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意识,也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变,意识形态多元化已成为现实。再加上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与各种文明和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而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必须表现在增强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上。因此,用我们党曾经历实践过的并行之有效的延安精神教育方式,对全党全民进行生动具体,富有活力,有血有肉的教育引领,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干部和青少年这两大群体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其价值观影响群众的价值走向,引领着社会的大方向,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决定性因素。青少年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期,用什么样的主体思想教育与引领,至关重要。在新的一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中,就应当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尤其“80后”“90后”的年轻人和少年群体,对延安精神知之更少。熟知延安时期党的光辉历史,了解毛主席的生平,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方面,今后要做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体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之中,贯穿到媒体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人民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贯穿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之中。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占领舆论主渠道、教育主阵地、公共娱乐文化主场所。应当建立一整套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传播渠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方式方法。从这一要求出发,延安精神的全部内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延安精神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生命力,延安精神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在全民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发挥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思想建设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