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及当代演绎”课题组成员构成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张新生,负责撰写课题报告并最终审核课题全文。笔名卜贺,陕西长安人,1955年生,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电视台特邀评论员。曾先后在《读书》《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三农中国》《当代电视》《中国广播电视》《上海艺术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评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学术随笔等百余万字,其中一些论文曾获省级及厅级政府奖;为陕西电视台担任编导及撰稿,其中参与主创的专题片《为了国徽的圣洁》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中获专题类二等奖;参与主创大型政论片《国格赋》,该片获1999年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学术专著《三秦风物辩》。调查报告及论文《关于陕西农村文化生态的初步考察》《时代呼唤戏曲创新》《关于“民生新闻”的思考》《农民关注电视!电视关注农民?》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先后被全国几十家重要网站转载。曾为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专家组成员。参与完成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陕西电视媒体为例》。

顾问:曹谷溪,诗人,延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延安文学》主编、编审。

课题组成员:梁向阳,笔名厚夫,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参与讨论课题,辅导课题组四位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党子奇,延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数据,督促检查四位学生的调查报告。宗岩(05文秘专业)、折斌(05文秘专业)、李永锋(05文秘专业)、许军涛(06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上四位均为延安大学在校学生,在梁向阳、党子奇二位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着课题的核心内容,完成了各自的调查报告。他们的调查报告分别为:宗岩的《吴起红色革命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演绎》,折斌的《子长县红色旅游资源调查》,李永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调查分析报告》,以及许军涛的《洛川会议旧址调查》。这些同学的调查报告,为本书的观点及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遗憾的是,因篇幅所限,四篇调查报告这次无法出现在这本书里。另外,扉面上项目组成员是根据本项目结项证书上所示名单排印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本课题结项时,根据要求,成员只能填写四人,依照四位同学调查报告完成的先后顺序择取了前两位,故在此向李永锋和许军涛二位同学致歉。

课题结项鉴定专家:

刘煜:1943年生,中共党员,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贺志强:1939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延安文学研究所所长,《延安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

孙豹隐:1945年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中共陕西省委文艺处处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何友良:1953年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党史办副主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岳东峰:1956年生,中共党员,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

课题组感谢如下人士:

没有延安(包括西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课题相关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是无法开展的。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课题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郝丰年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石和平延安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孙麦才延安革命纪念馆副书记

曾鹿平延安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永龙延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

叶贵平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李小龙洛川县文化局局长

王华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

师建文瓦窑堡文管所所长

寻作光瓦窑堡文管所副所长

李骊明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安世平延安市文化局政秘科科长

李刚延安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

刘和明延安市文化局副调研员

方小平延安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

刘晓虎延安市旅游局宣教科科长

王莉延安大学2004级汉语言文学学生

孙昭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苏磊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教研室讲师

赵国弘西安商贸旅游技师学院政治讲师

本单位同仁丁科民曾审阅全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此书的早日出版不遗余力地督促协调,陕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张田德、王辉为书稿的质量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更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初,在我几乎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住进了该院肝胆外科。吕毅、于良、刘昌、王博(手术主刀大夫)、刘学民、田敏(主管大夫)、王丽、杨勤玲、程亚丽、尚蓓、贾利娜、张亚卓、阮瑞霞,这些院长、主任、教授、医生、护士、造口治疗师,在长达半年时间里对我精心治疗悉心护理,用他们温暖的双手,将我生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三年来,我的单位领导、同事关怀我、宽慰我;我的朋友、同仁、同学——特别是大学同学(有的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关心我,爱护我。有人捐钱,有人献血,竟还有人打算捐肝。有人为我泣不成声,泪水打湿了电话的听筒,有人为我废寝忘食,由此患上了失眠症……还有我的亲人大姐、二姐、岳父、妻子、儿子,倾其所有地搭救我,使我这个濒死之人大难不死,让我这个痛不欲生的人死里逃生,用我大姐的话来说:“真是捡了条命。”

当然,没有这条命便没有这本书!

如今,当我安坐在电脑前,从容校对这本书稿的时候,饮水思源、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