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背景

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其“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中国延安所独有,并为国内外不少学者所瞩目。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研究多为专项研究,或为文学,或为党史,或为艺术,比如艺术方面,一些研究还停留在搜集整理的阶段。文化部前些年搞的“十大集成”多是从抢救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艺术样式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以往的研究成果都较为单一,缺乏复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正由于此,一方面,致使正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无法形成统筹兼顾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导致革命传统教育难以纳入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之中。为了破解这种困局,我试图从“行”和“知”两个层面入手,做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据此申报了“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当代演绎”。该课题于2006年获准立项,批准号:05IG149,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课题起止日期为2006年12月30日至2008年12月31日。

(二)范围

近些年来,延安给人们的印象是多重的。在党史教材中,延安被政治化了;在对外招商中,延安被经济化了;在文学作品中,延安被诗意化了;在旅游宣传中,延安又被商品化了。

在延安推出的“二黄二圣”中,就旅游市场排名来讲,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黄帝陵了。这些年来,去黄河壶口瀑布的游客也不少,而去瞻仰革命圣地、领略延安黄土风情的人则无法与前两者相比。在我看来,这是由于延安当地有关部门对延安的资源缺乏全面的把握与整体的考虑。为什么不能把“传统文化”“红色革命”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呢?人为地割裂,使得游客们只看到彼此的差别而看不到相互的联系。

延安作为新中国的摇篮、革命的圣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性质。延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应当融入中国的历史之中。

对于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还应该找到更多的联系,如它与本土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当地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变迁过程等。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正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研究。没有这样的研究作基础,在旧的延安形象、标志、符号系统的魅力减褪之后,我们无法完成当代延安作为圣地解说的话语转换。

(三)目的和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并将此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总书记所谓“弘扬中华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当然包括延安红色革命文化。因此,深入挖掘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当代演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当前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更是加固人们精神支柱重构理想信念的根本要求。此为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去延安当地考察,延安有革命旧址351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翻阅相关资料,有关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采访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故事,那更是无穷无尽。你尽可以从局部去发掘去梳理,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它为你思想驰骋所提供的空间近于无限……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又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支撑着一个价值理念:延安精神。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使延安精神进一步得到丰富深化和发扬光大,显而易见,这涉及相关资源如何整合及怎样演绎等两方面问题。

对于所有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理应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并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认知。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为现代社会条件下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无疑是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今日研究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旨在探讨如何深化和提高我们对于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我们对之所制定实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措施更加自觉和富有成效,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对于今日中华弥足珍贵——能够加以继承和发扬,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