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绎

第六十五章 玄德至顺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当人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的时候,就是自我意识膨胀的时候。如果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很严重的话,那么社会一定会是一盘散沙。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是我背“愚民政治”之黑锅几千年的根源。我不愿去批评那些对我思想断章取义的行为。前面我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是指对自己了解的人,但这里这个“明”字是与“愚”字相对应的,是指生活中的小聪明,平常人们把那些脑子好使、算计别人的人称作“小聪明”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善于为道的人,是以道来教化大众的,而不是去激发民众的小聪明,相反,要让人们淳朴敦厚,看上去像傻子一样。前面讲过,体道、悟道乃至合道,是需要一个人的整体才能实现的,大脑太发达了,反而容易破坏人的整体性。因为意识的特点就是以自我感受为核心。意识即使是达到“智”的状态,也只是人心五性之一,而心的整体状态是由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组成的阴阳五行体系。智,如果不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平衡,心就不能平衡,不平衡的心是难以求道的。我要“愚民”,是让人们保持人的本性,不被意识所牵制,并不是要让老百姓真的都成为“傻子”。对普通人来说,明道是件难事,但要让他们走在圣人们指出的大道上是可以办到的。走在大道上,就是指按制度、规矩办事,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修道养德,这看上去确实有点傻,但整个社会就会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和谐安康。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君王们太精明了。所以,如果以单纯的“智”来治理国家,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给国家带来灾害;如果以道来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福运。智,可以说是属于“术”的层面,相对于道而言,道是本而术是末。末,不是不可用,只是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把“智”作为国策,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的话,国家焉有不乱之理!这里说的“不以智治国”,是指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如果总是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么必然会上行下效,你今天用奇招做了一件得意的事情,明天几百种奇招怪式在等着你;你有政策,下面自然就有对策。而且人的意识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在这种以“聪明”为上的环境下,谁能甘愿承认自己的“愚蠢”?而那些自以为聪明之人,岂能甘心受他人的管理?他们不但不愿意服从于他人的管理,而且有可能揭竿而起,甚至是取而代之,这是社会最危险的事情。这种风气一经蔓延,不仅是国家,而且单位、社会、家庭等都会如此。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社会以经济为核心,家里收入高的人成了家庭的主宰,许多老人在家里已经失去了发言权,这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这些家庭的“财神”能够以家庭整体利益为重的话,也许是件好事,但如果这些“财神”只顾自己的感受,我行我素,这恐怕是一个重大的灾害,人将变得冷酷无情,成为金钱的奴隶。其实,“以钱治国”,也只是“以智治国”的变种而已。“智”,有时候就是“心”之贼,要不基督教怎么会有“偷吃禁果才得智慧”之说?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稽”字有许多种意思,而“稽式”即“楷式”,这里是指治理国家的模式或方式。这句话是说:知道了“以道治国”与“以术治国”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它们所能带来的利害关系的不同,并把这些牢牢记在心上,便是具备了玄德的要求。前面我多次提到“玄德”这个词,如第五十一章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说玄德包含了“生而不有”(大公无私)“为而不恃”(不恃功傲人)“长而不宰”(不强迫他人)等品德与情操。故以道治国,并不彰显个人的功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而得到的结果,而以智治国,则主要是突显个人的智慧与才干,而且他们要居功、要揽权,要以自己的思想意志来控制他人,以到达他们制定出来的目标。以道治国是要引导每个人都去主动顺应大道,并以显现自我本性来进行自我约束。以道治国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心灵美好为根本的世界,而以智治国,目的是建立一个以世俗功绩为核心的世界。虽然,君王们制定的规矩有适合大道的成分,但一旦突出自我,就已经偏离大道了!

“玄”,有看不见、摸不着之含义,也就是说以“玄德”的境界来治理国家,会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感觉,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树木成材有十年时间就够了,而要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却需要百年的时间。这里说百年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而是指需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并且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才干也许比较好传授、好培养,而德行的培养恐怕比较难。用现代话来说,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对物质文明建设来说,难以做出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因此,在这个以政绩、业绩考核干部的年代,是很少有人去做那些默默无闻而又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的。这确实需要境界,只有那些能够真正看透人生真谛的人才能做到。我非常赞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在物质条件已经比较丰富的条件下,还应该花更多的力气来抓精神文明建设,因为精神文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很深奥的,其作用是很长久的,而且与物质世界的规律不同,懂得这个道理,并以道去治国,天下就能太平,就能大顺。人与物不同,是因为人有精神,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更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但不管其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它的根本,其根本就是: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道的产物,只有把人类纳入整个自然中来考虑问题,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人性中的光芒是天赐的圣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品质,就是圣性的具体体现,有了这些品德,就没有人去攀比,没有人去居功自傲,没有人去强制他人。人人都以自我完善为人生目标,生活在自然而然的和谐之中,世界便容易走向大同。只是这种和谐没有显现出某些人的“智慧”,但这确实又是一种“隐藏着的和谐”,是一切现象和谐的基础。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人为的“和谐”,往往是短暂的和谐,而只有建立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上的和谐,才谈得上“深矣”“远矣”。现在有一些领导人,喜欢做表面工程,突出自己在任时的政绩与业绩,往往不愿意花精力和财力去做那些不容易见成效但又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利的事情,就跟治病一样,吃点止痛片,可以减轻身体上的痛苦,但这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当然,我不是说不要解决表面问题,而是要找到生病的真正原因,除了要有针对性的用药或手术外,还要注意增强病人的免疫力,让病人在饮食、锻炼、生活习惯、思想情绪等多方面全面把握自己,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身体的健康。如果仅仅依赖于医药,不仅身体不会强健起来,而且会造成人体对医药的依赖性,甚至是抗药性,身体的整体机能不仅不能增强,而且会越来越差。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是有道理的,因此,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不仅是要去解决表面出现的问题,而且是要抓住根本,让人们崇尚道德,安分守己,天下就能太平。“安分守己”看上去很傻,但这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所在!

“玄德”,就是一种内在、隐藏着的和谐,是一种整体、辩证式的和谐,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和谐;它并不要求去彰显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智慧”,它要求人人都向着圣贤的方向发展。因此,只有达到“玄德”之境界并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当然,“智”(术)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与整体相协调,否则,你花再大力气建立起来的伟业也不可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