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必修的10堂情商课

拔掉忧虑这根刺

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谢尔·希尔弗斯坦有一本名为《失落的一角》的绘本,在这本书中希尔弗斯坦讲述了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一个圆缺了一角,他觉得自己很不快乐,于是便动身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期间,他要忍受日晒雨淋,严寒冰冻,有时也会享受温暖的太阳。由于缺了一角,所以他前进的速度很慢,可以和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也会超甲虫的车或者被甲虫超车。期间,他找到了许多另外的一角,可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有一次,找到了合适的一角,却因为没抓牢,掉了;还有一次,因为抓得太紧,碎了。后来,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一角。但是由于不缺少什么,所以他滚得很快,没办法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由于自己的嘴巴被失落的一角补上了,所以也不能再放声歌唱。最后,他轻轻地把那一角放下,然后唱着歌走开了,又踏上了寻找失落的一角的旅程。

绘本中有太多我们生活的影子。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圆满,所以我们要历尽辛苦去寻找;有时,我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却又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当我们觉得自己完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从容地享受生活;最后,经历过这一切才明白,人生本就是不完满的,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

用情商的理论来分析这个寻找的过程,“寻找失落的一角”就是我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寻找的过程中,因为困难、挫折和种种不如意,我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当我们找到自己失落的一角时,为了留住它,而要不停地“高速运转”“高负荷地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因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因为不满,所以我们要放弃已有的部分东西,再去寻找新的“失落的一角”,从而产生新的需求,开始下一个“轮回”。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人生在世,有需求、有欲望,就会产生忧虑。这里的“忧”,是面对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儿产生的一种苦闷体验;“虑”则是面对压力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虑是我们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情绪,它就像一根刺,虽然不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多大的危害,但是它却会影响我们做事的心情,如鲠在喉,让人浑身不自在。

忧虑这种情绪在党员干部群体中也普遍存在。西部地区的一名乡长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乡镇工作是一个大杂烩,要应付和领取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不停地跑,不停地干,总是干不完。作为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文山会海”、接待应酬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周末也要加班。你说上面哪级领导咱能得罪得起啊?于是成天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忙陪同、忙接待。“家里几乎是指望不上我们,这么多年我连一个灯泡都没帮家里买过。孩子都上三年级了,一次家长会都没去开过”。

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大,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这是客观现实。有的是在追求成功,有的是想保住饭碗,各有各的难处。既然我们都活在当下,就必须坦然面对种种压力、挫折,就应当学会给心灵松绑

在缺了一角的圆还没有找到失落的一角之前,他在努力寻找、追逐,他也在享受生活(和小虫对话、闻花香、与甲虫赛车)。可是,等他找到了失落的一角之后,他就必须不停地向前滚动,停不下来,更无暇感受其他。这与基层党员干部的情形极为相似——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位子”,就必须高负荷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停止和懈怠,如果要想停下来,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放弃找到的一角)。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一个发条上得十足的表不会走得很久,一辆速度经常达到极限的车经常会坏,一架绷得过紧的琴弦往往容易断,一个人如果总是高速运转,充满忧虑,就容易生病。因此,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过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抚琴的人不会把琴弦绷得过紧,情商高的人总会为自己的心灵松绑。

给心灵松绑其实很简单,时常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休憩的地方。就像缺了一角的圆那样,在追逐成功的路上,尽管历风经雨,也不要忘了欣赏鸟语花香;当自己获得成功时,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就要勇敢地放弃,有舍才有得。

给心灵松绑其实很简单,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如果你是那位负责清扫落叶的小和尚,就不要为落叶明天还会飘下来而痛苦,更不要自作聪明地提前去撼动大树把落叶摇下来。“天地生人,生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活在当下,就是人生最好的态度。

给心灵松绑其实很简单,打破烦恼的习惯,做一个乐观的人。卡耐基在看妻子洗碗时得到启示,尽管自己的妻子已经洗了18年的碗,可是她仍然非常快乐,这是因为她一次只洗一天的碗,而从不会抱着“今天的碗、昨天的碗以及没用过的碗,统统都要洗”的心态。于是,他反省自己——每个礼拜天都要站在讲台上告诉教友应该如何生活,可是自己却还过着紧张忙碌、充满烦恼的生活。他告诉自己:“把昨天的不安一股脑儿抛到纸篓里,决不考虑在‘今天’洗‘明天’的脏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