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专业性强,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研究成果的总结。学术论文需要以大量的研究、试验、理论、数据为支撑,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固定的格式撰写而成。除此之外,学术论文的写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我们将在本节中向大家一一阐述。
(一)学术论文的含义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以用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概括地说,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二)学术论文的特点
1.科学性。学术论文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不得主观臆造。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2.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3.专业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必须有自己的理论系统,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4.平易性。学术论文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写学术论文,首先要拟制论文写作提纲,然后再收集材料,进行规范的撰写。
(一)论文基本组成部分有引言、标题、单位和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
1.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根据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学术论文专业性强,写作者要态度端正,认真查阅相关学术资料,不得抄袭,高质量地完成学术论文
2.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3.单位和姓名(Author and department)。单位和姓名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的作用,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两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依此类推。
4.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5.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如,“最值”(其规范的主题词可是“最大值”)。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
6.正文(Main body)。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问题、理论分析、主要结果论证、结论等部分的内容。
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主要结果论证”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全文的一切结论由此得出,一切议论由此引发,一切推理由此导出。这部分需要列出实验数据和观察所得,并对实验误差加以分析和讨论。要注意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必要的实验结果,扬弃不必要的部分。实验数据或结果,通常用表格、图或照片等予以表达,而且尽量用图,不用表格或少用表格。
正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所以,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应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7.注释或参考文献(Reference)。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既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又体现了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二)学术论文的文字编排
论文整体编排上,页面设置为默认格式,行间距1.2倍左右,整洁大方,疏密得当。具体要求如下。
1.标题:黑体,三号,居中。
2.署名:单位与姓名之间空一字,宋体,小四号,与标题间距一行。
3.摘要:与署名间距一行,首行缩进四字,“摘要”二字之间空一字,黑体,五号,后跟冒号;摘要内容楷体,五号,换行后文字缩进两字。
4.关键词:首字与“摘要”对齐,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关键词3或5个为宜,楷体,五号。
5.正文:(1)与“关键词”间距一行;(2)宋体,小四号;(3)每段首行空两字;(4)文科各级目录方式:“一、”“(一)”“1、”“(1)”;(5)理科各级目录方式:“1.”“1.1”“1.1.1”;正文中如果直接引用一个或几个段落、一个或几个案例,一般独立成段,段落开头空四格,换行空两格,五号楷体字为宜。
6.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至少间距一行,“注释”或“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在正文中需标出“[1]”、“[2]”……,然后在注释或参考文献后对应注明“[1]”、“[2]”……做注释或参考文献时须完整,不得残缺不全;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请详看第7条目。
7.做注释或参考文献,如引自××:,作者××,《题名》或《刊名》,××××年第×期,第×页。
(一) 题目要力求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或者揭示文章的论点。
(二)摘要必须以高度概括且精确简练的陈述来反映全文的内容。一般为200~300字。
(三)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正文的水平决定着整篇学术论文的水平。所以正文部分要求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
范文
学 术 论 文
论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节选)
田晓蕾
摘要:新闻记者,以探求新闻为己任,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办事是其近乎本能的职业追求,也是其职业伦理构成的基本前提;同时,新闻事业为公众服务事业,新闻记者必须恪守社会道德,亦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新闻记者常常会陷入双重道德困境。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究竟哪一个应该被优先选择?在诸多记者的实践中,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新闻职业道德包含的具体内容
1.1 职业道德的由来与特征
职业是将人类从社会这个庞大框架中进行群体分割的一个基准。因为从事相同或类似的职业,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较之与群体之外的人群之间更多的权利、义务关系。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所形成群体的紧密度就越高,群体中的人们维护权利、义务关系平衡的需要就越迫切。由此,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首先以推进专业化职业行为、维护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与职业领域外的其他人群并无太多关联,因而与社会公民应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之间并无深层联系。从某种意义理解,职业伦理的特性之一便是专业化、非普适性。
不过,在那些与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职业领域,由于其职业行为常常直接作用于公众、影响公共利益,依赖社会各个群体共同遵守之规范来约束和保障职业行为的做法格外普遍。新闻职业道德恰恰属于此列。
1.2 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1.2.1 新闻职业道德产生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新闻是社会的写真。通过获取新闻,人们才能及时了解身边世界,从而明确自身所处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并据以调试和决策自身行为。新闻信息的准确、及时、全面与否,是人们决策的基本前提。同时,诸多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由于在活动范围、活动对象、服务对象、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同质化竞争,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源、实现职业效益的最大化必然成为维护职业群体健康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新闻价值作为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在职业运作中逐渐被发掘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共识。按照新闻价值规律,有的放矢地发现、判断、选择和报道新闻成为行业法则。由此,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全面地向公众传播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已成为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公众达成的“契约”。这构成了新闻职业道德产生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2.2 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新闻事业发展至今百余年,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具体规范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尽管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还是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识。
1923年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从“责任、新闻自由、独立、诚信、公平、正直、庄重”七个方面对新闻职业道德做了阐释和规范,成为当今世界上此类文件中较为被人们认可的一个文件。
1954年国际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同《报业信条》一起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类似文件的依据和参考。该宣言也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
1.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首要责任;
2.为履行这一责任,新闻记者要维护两项原则:忠实收集和发表新闻的自由,及公正评论与批评的权利;
3.新闻记者仅报道知识来源的事实。不删除重要新闻,不假造资料;
4.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
5.任何已发表的消息,发现严重错误时,将尽最大努力予以更正;
6.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7.视下列行为为严重的职业罪恶:
—抄袭、剽窃;
—中伤、污蔑、诽谤和缺乏根据的指控;
2.公民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2.1 社会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2.2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体系
在我国,社会道德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结。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
2.2.1 社会主义道德的传统观念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2.2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公德
二、职业道德
三、家庭美德
3.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3.1 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对于任何有稳定职业的一个人而言,他都需要同时遵守职业伦理及社会伦理规范。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解体;没有职业道德,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失去价值和意义。职业伦理是一个人从事该职业的最低层次的规范,是相关职业人员应自觉遵循的职业道德,用自身的良知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对于一个善的世界是同样必要的。职业伦理及社会伦理的两重性是任何一种适当的伦理学理论都必须说明的问题。
3.2. 服从职业道德与遵循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实质上,社会伦理与新闻伦理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媒体人在新闻活动中应如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中立者,要超然与不掺入自己的偏见,在报道中做到正反互陈,意见与事实分开。”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作为新闻的最底线标准,是新闻与谣言的根本区别。达致真实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坚持客观报道原则。
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是忠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变革,而不是自己去改变甚至左右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3.2.1 新闻实践中服从职业道德与遵循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3.2.2 冲突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许多做暗访的记者在“职业伦理”和“世俗伦理”间挣扎,有的人在社会道德伦理的质疑下,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对待这种问题,首先应该看这样做有没有必要、是不是通过正常的采访途径达不到目的。
当然,不必要的“出卖”应该避免。考量这个问题的标准,从大的方面来讲,应该是报道行为是不是能让大多数人感到生活会越来越美好,社会在向前进步,黑暗的东西越来越少,个人越来越有尊严,生活得越来越有希望,感到光明和温暖。如果记者的行为能在这方面起到一点作用,那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4.新闻记者如何面对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4.1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仁爱精神与恻隐之心
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强调了“不忍人”的“怵惕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如果没有这种恻隐仁爱之心,那么他连基本的道德属性都不具有—“非人也”。
4.2 新闻工作者的自由精神与“最小伤害”原则
1843年1月3日,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和“科伦日报”》一文中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的细节,也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技巧。所谓“最小伤害”原则就强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需要保持对新闻当事者、特别是受“伤害者”的尊重。尽量避免对其生命、安全、名誉、心理等各方面造成伤害,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将伤害降低至“最小”。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一种不容抹煞的存在,是因为民众的利益、历史的进步,都需要它忠诚不贰的服务。
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消息和言论,这些媒体上最有价值、最不可或缺的新闻产品理性、真实地告知大众。事实上,一个正派、敬业的记者,他用电脑键盘或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的消息,也是很难做到绝对客观的,记者的主观色彩,总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渗透其中,而且,恰恰是这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主观色彩,记者的社会良心和是非判断才得以显现,从而给读者以感染和启迪。我们需要这样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但是我们也更需要具有正义、仁爱的新闻工作人。
【1】【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肃严泽,《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胡兴荣,《两难中寻求新闻与论理的其存》,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00/40528/40529/2986266.html
【3】[美]Clifford G.Christians,《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五版》,华复出版社,2000年版。
【4】雷润琴,《传播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陈超南,《彩色的天平 传播伦理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黄瑚:《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解析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专业性强,术语较多。在信息时代,媒体和记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记者在报道事实、发表稿件时,更应该注意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这的确是当今记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文对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其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信息时代,媒体和记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计者在报道事实、发表稿件时,更应该注意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
转引自蓝鸿文等,《简明新闻伦理学教程》,第248-2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