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合成军队,是发展现代化兵种的前提条件。为此,毛泽东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快海、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建设。1950年6月,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我们没有空军,对付头上的飞机,就是凭不怕死,凭勇敢,凭敢于牺牲的精神。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以庄严、洪亮的声音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意味着具有悠久文化的古老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标志着为赢得这一胜利作出巨大牺牲的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向国防军的伟大战略转变。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军队的任务由夺取全国政权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在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把握和处理国家大事、党的大事以外,还一直担任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军委主席的职务,始终关注着军队和国防建设,始终警觉地维护着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建国伊始,毛泽东便及时提出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人民军队的战略方针,使人民军队的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9月的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指出:“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950年9月,毛泽东在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祝词中再次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这充分说明,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已成为毛泽东思考军事问题所关注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工具。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历来重视军队的建设。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对军队的建设已有系统理论论述。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军建设的早期,还不可能提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任务。然而,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一方面要求人们老老实实地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另一方面又指出“游击性在将来一定是可羞的和必须抛弃的东西”。毛泽东说:“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消灭的。”1948年全军进行整编,实行了统一的番号和编制。接着,毛泽东又指出“必须使各野战军进一步地正规化”。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加强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
建国以后,军队建设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国内条件看,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已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党和人民掌握了全国政权,控制了整个国家经济命脉,有了稳定可靠的物资供应来源,并可以引进必要的工业技术,发展先进武器,改善部队装备。毛泽东据此把我军建设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革命胜利前为低级阶段,“也就是处在装备的简单低劣,编制、制度的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带游击性等等。”革命胜利后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客观条件已完全具备了这种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
从国际条件看,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已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武器装备日新月异,发达国家军队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核化,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而当时具有第一流现代化水平的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不承认我国,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建立针对我国的包围圈。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今后可能遇到的战争,将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现代化战争,因而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毛泽东透过朝鲜战场的炮火硝烟,清醒地看到了现代化战争与我们过去所进行的战争的巨大差别,他深刻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争取胜利的水平。”
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体现在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为加快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多方面的艰巨的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关于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毛泽东一贯重视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他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提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尚处于困难时期,但国家却拨出尽可能多的经费用于军事科研和武器生产。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不惜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武器,以使我军装备得到初步改善。50年代中期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贯彻,使我国军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为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到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我陆海空军武器装备,已经全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了。1964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人民军队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虎添翼,更加强大。
关于实行统一的编制和制度。
建国以来,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全军统一了编制体制,确定了武装力量的组织系统及其指挥关系,并按照不同的战略方向调整了大军区的划分。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在全军建立正规化的规章制度。他指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这样,先后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和各级各种战斗条令,统一了全军各种制度,提高了全军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1955年实行军衔制度。同年的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并将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所有这些,都是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的重要措施。
关于建设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建设合成军队,是发展现代化军兵种的前提条件。为此,毛泽东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快海、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建设。1950年6月,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空军,对付头上的飞机,就是凭不怕死,凭勇敢,凭敢于牺牲的精神。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特种兵的工作很快运转起来了。毛泽东亲自过问,包括方针计划、编制装备、干部调配、教育训练等。这样,在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及时解决。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军就初步成为拥有一定规模的空军、海军和强大陆军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从而基本完成了我军由单一陆军型向现代化诸军兵种合成型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关于创造司令机关新的作风和新的气象。
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没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行。过去那种不健全的、效力不高的、甚至是极不胜任的司令机关,今后就必须大大地加强起来……今后必须挑选优秀的、富于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到各级司令机关来,以创造司令机关新的作风和新气象。这同样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毛泽东的关怀下,1950年5月召开了全军参谋长会议,朱德作了重要讲话。此后,全军明确了各级司令机关的地位、职责和编制,制定了《司令部工作条例》,加强了参谋人员的培训,使司令部工作逐步实现正规化。
关于加强后勤保障。
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大大加强。鉴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经验,毛泽东指出:“对于现代的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的科学、不需要有系统的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要求“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3年底召开的军队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强后勤工作的方针和要求。此后,我军便逐步建立起正规的后勤保障体制,办起各类后勤院校,加强了各种作战物资的生产、储备,加强了交通战备和运输能力,提高了军械和车船的技术保障能力,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野战救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关于加强军队的正规化训练。
军队处在和平时期,训练工作应摆在什么位置?怎样抓好部队的正规化训练?这是建国以后部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对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毛泽东一方面非常注意利用局部战争的机会锻炼部队,培养干部,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指示要组织部队轮番参战,抽调干部组织战地实习团;另一方面,他非常强调做好平时的训练工作,指出军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而且训练工作应成为军队工作的中心。1952年到1953年期间,毛泽东曾先后给军事学院、高级步兵学校、后勤学院、军事工程学院题写训词,在训词中要求加强各级军队干部的训练工作。同时,在1953年,毛泽东又作出“展开正规化训练,迅速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和中央军委颁发的战斗训练为主的要求,为提高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1955年11月,经毛泽东批准,由叶剑英担任总导演,人民解放军在辽东半岛地区举行陆、海、空三军联合抗登陆战役演习。在此前后,各军各部队都组织了规模不等的各级各类演习。这些演习,促进了军队正规化训练的开展和深化。
关于发展现代军事理论。
发展现代军事理论,既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军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重视军事科学的研究。他指出:“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并且亲自总结战争经验,撰写了数量可观的军事论著。建国以后,我国军事斗争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强调,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努力探讨现代战争特点,把我们的军事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一步。他号召全军要“钻研现代化的国防”,要集中一些有丰富工作、战斗经验的同志搞出一本自己的战斗条令来。因此,毛泽东批准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机构,把专门机关和群众性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以便用先进的军事思想指导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毛泽东紧紧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把钻研现代化的国防规定为全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推动我国军事理论向新的更高级阶段迈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建设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自50年代起,随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任务的提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建设现代化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毛泽东亲自过问军事院校筹建事宜,并为几所重点军队院校写了训词。毛泽东认为,加强院校建设是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在几个训词中都指出,当前的形势发展要求我们迅速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要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在这方面,军事院校有伟大的责任。军事院校的创办及其工作的展开,对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具有重要意义,将发挥巨大作用。他在给军事学院的训词中直截了当地把军事院校同我军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转变联系起来,认为军事院校的诞生本身就是这种伟大转变的标志。
根据对军事院校工作地位的认识,中央军委于50年代初提出了按高、中、初三级架构院校体系的设想,并立即付诸实施。1950年,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就军事机关及军事院校建设问题写报告给毛泽东,提出加强各类军事院校建设,深造高级军事干部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毛泽东的赞同。同年7月,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例会,研究创办军队院校问题,决定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新建适应现代化战争条件的正规化院校。经过这次会议,形成了各级军事院校体系的构思。1951年1月,南京军事学院正式成立。1952年,着手组建政治、后勤学院。在此期间还建立了5所高级步校,17所一般步兵学校,及若干所政治、技术学校。至此,三级院校体系已见雏形。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和总高级步校正式成立。此后,又相继建立了高等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军兵种的高级院校。经过不断的充实、调整,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高中初相衔接的完整的院校体系。这种体系,比较符合科学地系统培训军队各级干部人才的要求,对促进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总之,建国初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改善,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付出了多方面的艰巨的努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在50年代基本完成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国防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和发展了现代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思想;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观点,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它反映出新时期毛泽东军事生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容,构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毛泽东国防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虽然后来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但由于全党和全军的抵制,在六七十年代,适应国防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在一些方面仍然得到了发展。我国的国防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处于一个奠定雄厚基础的阶段,这就为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防现代化的不断腾飞,打下了根基,积蓄了人才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