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人民军队的任务和纪律

确定人民军队的任务和纪律

有一次,毛泽东发现个别战士吃了群众地里的苞谷。除了对违反群众纪律的战士进行批评、教育外,毛泽东托人找来一块竹牌子,亲手在上面写了字,然后把它插到群众的苞谷地。竹牌上写着: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谷吃掉了,违犯了纪律,现把二元钱埋在土下,请收下。

1927年10月中旬起,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要变动,国民党的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之间爆发战争。唐生智控制的两湖军队全部投入战争。江西的朱培德部也将主力调往赣北。井冈山地区的茶陵县城敌人兵力空虚,出现了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的好机会。此时,住在井冈山上的工农革命军,缺衣少食。每天吃的是井冈山出产的红米和南瓜,穿的是粗布单衣。此时已进入严冬,山上比山下更冷,战士们只好钻在稻草里过夜。这些艰难情况,毛泽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夜思索着改变现时环境的良策。眼前,出现了军阀争战的局面,正是工农革命军扩大活动区域、扩大影响的好时机。毛泽东即和前委的同志决定,下山去攻打茶陵,他把任务交给了工农革命军的特务连和第一营。

11月16日,第一营和特务连由大井、茨坪开赴宁冈的大陇,准备直袭茶陵城。队伍集合之后,毛泽东对整装出发的指战员讲了话。他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现在军阀混战,反动军队都拉走了,山下县城空虚,正是开展革命工作的好机会。你们的任务是攻打茶陵,马上就要出发了,我是很想跟大家一起去闹革命的。说到这里,毛泽东用手指了指脚,脸带微笑,诙谐地说:可是,我的脚不让我革命,这真叫没办法。原来,他的脚上长了疮,行动不方便。在大家的笑声中,毛泽东挥挥手,提高声调说,我还是重复以前的要求,要向群众宣传,扩大革命影响,让他们知道,我们工农群众的军队并没有被敌人消灭,还有很大的力量。

毛泽东讲完话后,由团长陈浩、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等率领,工农革命军离开大陇,直扑茶陵县城。负责守城的地主武装挨户团,虽在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企图负隅顽抗,然而,在工农革命军的猛烈攻击下,只有夺路逃命。工农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全城。没几天,就成立了县人民委员会,并且把原在茶陵搞过工农运动的人找了出来,恢复了工会和农民协会。这是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搞政权工作,也不知怎么搞好,只好一切都按照旧政府的样子,升堂审案,收税完粮……

部队在茶陵城里住下来,仍沿用旧式带兵的方法,每天除了三操两讲两点名、站岗放哨以外,很少进行政治活动,不仅四乡的群众工作没有做,即使是县城的群众工作也没有开展。虽然也派人打过几家土豪,但只是为了改善部队生活,并没有分给贫苦群众。部队的给养,也像旧军队一样,通过商会向各商铺摊派。一时间,部队里乱哄哄的。

毛泽东获悉茶陵的情况后,意识到部队的所作所为不仅背离了工农革命军的宗旨,又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若不及时改变,部队将难以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支持和拥护,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他立即送信给陈浩、宛希先,要求迅速改变现存状况,立即撤销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工农兵政府,并指示要在部队中加强政治工作。毛泽东的指示传达之后,县政府去掉了衙门的样式,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的工作也活跃起来了。湘赣边界的第一个工农兵政权在茶陵诞生了,谭震林任工农兵政府主席。

12月下旬,李唐战争结束。湘敌第八军吴尚部向茶陵大肆反扑,工农革命军在茶陵无法立足,只好撤回到井冈山,住在宁冈县的砻市。这一天,毛泽东来到砻市,召集部队讲话。他首先表扬部队在茶陵战斗中打得勇敢,接着又指出:部队在茶陵没有做群众工作,没有筹款,是这次行动很大的缺点。他对大家说:中国有历史以来,官兵都是骑在老百姓头上的。现在老百姓见到我们和颜悦色,就像皇帝开了恩。我们是工农革命军,只是对群众态度好还不够,我们每个人是战士,也是宣传员,不仅要打仗,还要向群众宣传我们的主张,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我们和群众团结一起,革命胜利就有把握了。

讲到这里,毛泽东停了一下,随即伸出双手,用右手一个一个地扳着左手手指,逐条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宣布三大任务的同时,毛泽东还经常教给干部战士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方法,他说:开始时穷人一般都不敢要地主的东西,我们就要在晚上把东西秘密送到穷人家里去,或者把这个地方土豪的资财,带到另一个地方分给穷人……

自古以来,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提出军队的任务不仅是打仗,而且要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学说的巨大贡献。三大任务的制定,既明确了工农革命军的建军宗旨,正确地解决了工农革命军的任务,又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对于工农革命军的成长与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毛泽东制定的三大任务的要求,工农革命军每打一仗之后,全军分成几路奔赴各地,广泛开展群众工作。

为了更好地统一军事指挥,统一领导筹款和发动群众等各项工作,毛泽东又规定每一路单独行动的部队,或营或连,不分大小都要组织起行动委员会。行动委员会由军事首长、党代表和一部分班、排干部组成。行动委员会要三五天就检查一次工作,例如进行了几次宣传,组织了多少群众,打了多少家土豪,没收和分发了多少东西,筹了多少款;工作中的经验、优缺点,以及附近的敌情等等,都要作详细的汇报,并逐级上送,直到毛泽东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三大任务的贯彻执行终于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制定了三大任务后,部队与百姓直接接触多了,毛泽东更加注意军风军纪问题。秋收起义一开始,毛泽东就注意到了部队的群众纪律问题,教育指战员要自觉维护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第三团,直接受到他的教育,注意爱护群众的财物,不损害群众的利益,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热爱和欢迎。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工农革命军用了老百姓家里的一点粮食,临走时,就把米钱放在米缸里,还附上一封信,说明了原委。然而,在当时那种极为艰苦的转战环境中,来自各方各阶层的战士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群众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免不了要时常发生,对群众的影响很不好。尤其是进入井冈山地区后,工农革命军与袁文才、王佐部队在群众心目中更有了比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改造袁、王部队,也关系到工农革命军的形象。因此,毛泽东决定用明确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把必须遵守的群众纪律加以严格的规定,以保证遵守群众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和体现纪律的严肃性。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团部及第一营第一连工农革命军,在王佐派来的代表的带领下,即将登上大小五井和茨坪,全体指战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站在荆竹山的“雷打石”上,毛泽东向大家作上山前的最后一次指示。他说,我们这次上井冈山,一定要和王佐搞好关系,要和那里的农民自卫军、农民群众搞好关系。如果像有的同志那样,到这个地里掰一个苞谷,又在那块地上挖两个红薯,那恐怕山上的王佐就不那么喜欢我们喽!山上的穷苦百姓就更不喜欢我们喽!接着,毛泽东庄重地说,为了使那里的军队和老乡能相信我们,欢迎我们,现在我宣布三条纪律: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初,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分兵发动群众时,毛泽东又为工农革命军规定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随着工农革命军的转战与实践活动,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内容,不断修改、充实、完善。不久,三项纪律中的第二条“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为“不拿群众的一个鸡蛋”,以后又改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并把三项纪律改称为三大纪律。六项要求或说六项注意增加到八项注意。随后,又提出“不搜俘虏腰包”和“进出要做宣传工作”两项注意,八项注意又改为十项注意。后来,又将新增加的四项合并为“不得胡乱屙屎”、“不搜敌兵腰包”两项,使十项注意恢复为八项注意。

毛泽东不仅亲自为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纪律与六项注意,而且还经常向指战员逐条解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含义与要求。针对“损坏东西要赔”这一条,毛泽东对战士们说:打破了群众的一只水缸,赔他一只新缸,虽然新缸不如旧缸光滑,但是,赔总比不赔要好,群众会满意的。他要求战士们要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背得滚瓜烂熟,严格遵守,谁也不得违犯。

为了督促广大指战员认真执行群众纪律,工农革命军各连的党支部都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当作检查行动的标准。前委还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组”,负责检查各部队遵守群众纪律的情况。当部队离开一个地方时,“纪律检查组”的成员分头到群众中间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查漏补疏,以此来推动部队严格执行和切实维护群众纪律。

毛泽东更是以身作则,经常教育干部战士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不准拿老百姓的一根稻草、一个鸡蛋、一针一线,使大家懂得工农革命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有一次,毛泽东发现个别战士吃了群众地里的苞谷。除了对违反群众纪律的战士进行批评、教育外,毛泽东托人找来一块竹牌子,亲手在上面写了字,然后把它插到群众的苞谷地。竹牌上写着: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谷吃掉了,违犯了纪律,现把二元钱埋在土下,请收下。群众看到了这块竹牌子,感动万分,纷纷称赞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

在毛泽东的教育和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处处模范地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时时刻刻爱人民的赞誉迅速传扬开来,对于团结人民群众、加强工农革命军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都起到重大作用。